【秦国大良造:四位权倾朝野的传奇人物】 在战国时期的秦国东信证券东信证券,有一种令人敬畏的爵位叫大良造,意为大上造中的佼佼者。这个爵位可不简单,从秦孝公时代到秦国统一六国前东信证券,它一直是秦国军功爵制中的最高荣誉(当时秦国共有十七级爵位)。更厉害的是,获得这个爵位的人往往掌握着秦国的军政大权。今天,就让我们走近四位改变秦国命运的大良造。
1. 变法先驱商鞅 商鞅(约前390-前338年)本名公孙鞅,来自卫国。这位怀才不遇的政治家最初在魏国任职,却始终得不到重用。转投秦国后,他遇到了赏识他的秦孝公。在秦国,商鞅推行了著名的商鞅变法,通过一系列改革让秦国迅速强盛起来。他创立的军功爵制中,大良造就是最高奖赏。 公元前352年,商鞅率军收复河西地区后,秦孝公不仅赐给他十五座城池(封号商君),还授予他大良造爵位。可惜好景不长,秦孝公去世后,商鞅遭人诬陷谋反,在逃亡途中战败身亡。他的尸体被运回咸阳处以车裂酷刑,全家也遭殃。这位改革家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。 2. 神秘权臣樛斿 关于樛斿(生卒年不详)的记载不多,但从出土文物《秦宗邑瓦书》可以确认,他确实担任过大良造。这位神秘人物最初以庶长身份在秦国任职,后来晋升为大良造。公元前334年,他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相邦(相当于丞相)。 在秦惠文王十年(前328年),樛斿的相邦之位被著名的张仪取代。有趣的是,有学者认为后来闹出嫪毐之乱的嫪毐,可能就是樛斿的后代。这个说法为这位神秘人物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。 3. 合纵大师公孙衍 公孙衍(生卒年不详)是魏国阴晋人,以犀首的称号闻名。这位纵横家先在魏国做官,后来被秦惠文王招揽。公元前331年,他指挥秦军在雕阴之战中全歼8万魏军,一战成名,因此获封大良造。 原本公孙衍很有希望接任相邦,但秦惠文王最终选择了张仪。心灰意冷的公孙衍回到魏国,开始推动合纵策略,一度同时担任五国相印,成为风云人物。可惜合纵失败后,他在政坛起起落落,关于其结局也有两种说法:一说死于魏国内斗,一说被秦武王请回秦国担任相邦。 4. 战神白起 白起(?-前257年)是秦国郿邑人,与魏冉关系密切。这位军事天才从基层军官做起,凭借伊阙之战(前293年)一战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,迅速晋升为大良造。在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,他攻下七十多座城池,与廉颇、李牧、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。 但这位常胜将军的结局令人唏嘘。公元前257年,因多次拒绝带兵攻打邯郸,触怒秦昭襄王,又被宰相范雎排挤,最终被贬为士兵,在杜邮被迫自尽。一代战神,就此陨落。这四位大良造的人生轨迹东信证券,恰似秦国由弱变强的缩影。他们或推动改革,或驰骋沙场,都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